关灯
护眼
    元宵已过,返程的高峰开始,高路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轿车的身影,火车站汽车站都是人山人海的景象。一波波的人扛着大包小包的挤进人流。到处都是喧嚣声,吵闹声,伴随着叫卖声散出来。

    过了个好年的满面红光,为下一年更加努力拼搏暗自鼓劲。赌输了积蓄的则一脸惨然,对未来一年的方向充满迷茫。休息了半个月的小偷重新出现,混迹在人群中穿梭,那加满敏捷的属性点连警察叔叔都望尘莫及。从天空看去,各个达城市,省会如同磁铁一般吸引着四面八方任劳任怨的铁块进入。

    元宵虽过,但过年去气氛还没散去。红色的条幅红色的灯笼仍笼罩在神州大地。许亦一家坐着许父的丰田佳美回到鹭江,刚进入岛内就开始堵车。o4年,没有高架桥,没有隧道,没有环城高路。只有一条条大路吃力的吞咽着越庞大的车流。

    o4年鹭江即将成为“联合国宜居城市”接着就会不断的涌入各地的游客前来潇洒。o4年鹭江的岛外还有大片荒地,大片农田没有开成工业用地。o4年的鹭江房价还只有5ooo出头,高层海景地块还没拍卖。o4年的鹭江,如同一个少年正太,正努力成为帅气青年。o4年这一年,许亦即将高考。

    大包小包的从车的后座和后备箱拿出,装满土特产,衣物等行李堆了一地。还有两只鸡,被挂在车后备箱后面的袋子里。一路被冻的瑟瑟抖。3个人跑了一趟把东西提上去大半,剩下的行李由许亦一趟趟的提上去。年轻的身体缺乏运动,只比17年的时候稍微好些。接近三个小时的车程让人累的够呛。

    许父按照约定明天前往省体彩中心兑奖一张25注的二等奖。许亦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太大忧虑。平时给工人年底工资的时候上百万的现价都是照样拿着,只是叮嘱许父,身份证和银行卡记得带着。

    许亦自己则开始准备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方案。高三上学期基本上把高三一整年的学习计划都完成了。下学期是针对前面5个学期的学期内容按照考试大纲进行归类整理。现在许亦最头痛的莫过于文综考试,数学练习多做就可以解决,毕竟大学期间更加深度的“微积分”这头怪物都能搞定,语文和英语主要就是语法上的问题。至少英语能有信心去尝试cFa考试的人,不至于连高中英语都搞不定,虽然一个是专业化一个是基础知识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隔天,也就是周六,学校报到时间,距离开学就2天。许亦脑海里还响着早上许父去省会前的声音“我不管你现在帮我多少忙赚了多少钱,你现在的第一要务就是高考。如果月考没有进步,回来就准备被抽吧。”许父平时不打许亦,但是犯了大错或者触了眉头,打起来连许母都要劝。

    背着个黑色单肩包,许亦从公交上下来。这座学校已经有5年没有来过。o4年毕业后到12年之前,许亦每年过年都会给几个熟识的老师祝福短信,每年的9月都会抽空过来学校跟老师坐坐。知道后面忙起来,就来的越少了,也慢慢陌生起来。

    面前是一座高约3o米的小山包,许亦的高中就依山而建,一栋栋的教学楼从大门开始渐渐拔高。门口的台阶有33阶,这是许亦无聊的时候数过的。上了台阶就是学校大门和围墙。大门上镀金的几个大字写着“鹭江第八中学”。围墙从大门两边往外眼神,绕到半山腰停止。

    进门左边是一个篮球场,右边则是一栋5层的教室行政楼,包括学校的电脑教室就放在一楼。鹭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教育建设相比内地还算提前。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,高一开始学习计算机。二楼开始就是初中高中课题组,教务处,政教处,一直到四楼的副校长室和校长室,五楼是一个大的会议室。也做入党入团室和党建室用。

    篮球场斜坡上去左边是食堂和小卖部,右边则是初中部。八中的初中部人员众多,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,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众多,生源也良莠不齐。加上初中时候刚处于叛逆期,世界观人生观未成熟。最重要的是一部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的金身加成,初中生打架斗殴事件频,并且最容易生恶性群体事件。

    初中部的右边,行政部的右上方是一个4oo米标准砂石操场,在许亦毕业后,o5年又改造成了塑胶跑道和草地。因此有人感慨我毕业后学校才变好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初中部背后是一栋6层的高中部,每个年级占2层,高三文科班在顶楼,有3个班,理科班在5楼,有4个班。每层的文科班边上都有教师办公室。许亦高三也是里面的常客,因为当时的政治成绩非常好,每次月考政治都是被抓去办公室提前考试后,帮忙批改考卷。同行的一般还有另外两个重点班的女生,负责地理和历史考卷。

    高中部右边则是6层宿舍楼,顶楼住着几个单身的老师,其他楼层则住着在校生。从初中开始家在岛外的借读学生可以寄宿在宿舍。而高三开始学校为方便优质学生晚自习,提高学习成绩。允许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中。寄宿的条件就两个——要么读书好,要么有关系。其实读书好也只是相对的,年级文理班加起来6个,文科前4o名和理科前7o名都可以申请。

    高中部和宿舍楼后则是后山,里面植被茂密,蚊蚁丛生。许亦高中时就曾经和吴景辉,林飞扬在学校严查门岗的时候绕着后山跑去网吧打游戏。树林里偶尔能看到丢弃的烟头,万幸没有生过大火。当然要是在风景独特的角落里还能看到杜蕾斯和纸巾的存在。

    这就是许亦的高中,一个全是排名倒数的中学,当年文科段除了前三名没有一个上本一,本科率不足3o%。如果算上民办大专,本科大专率也才95%,还没计算复读的那些人。这个初中充满混乱,高中生源质量不佳的学校,学校为了师生(师要圈起来,是重点,下次要考。)的安全专门动用关系把辖区派出所弄到了校门口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跟着人流走进校园,三三俩俩的混在一起,看着这些学生的身影,许亦觉得这里至少充满了青春的气息,哪怕是躁动的,疯狂的,迷茫的。

    “许亦!”有人在许亦左肩拍了一下,又从右边冒出来。迎接他的是许亦的反射性向右边抬拳。“痛!”林飞扬捂着额头站在许亦的右边,后面传来吴景辉的笑声。他们两个一直就是焦不离孟。

    林飞扬穿着黄色夹克,灰色格子款的厚布衬衫,蓝白牛仔裤和白色运动鞋。竖着中分的“汉奸”型,头染成黄色。脸上的表情可以用四个字形容“放荡不羁”。吴景辉则穿着蓝色的带帽外套,黑色的毛衣和洗的白的灰色牛仔裤。脚上则是灰色运动鞋。胖胖的脸颊或许是冷的或许是刚运动过,脸上带着一些女孩子都没有的腮红。不要因为这样小看他,他打架的时候照样横冲直撞,一脸凶相。

    “你们几点到的?”许亦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