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为了娶来自齐国的新娘子哀姜,鲁庄公连续几次违反礼数,这让一个叫御孙的大夫实在看不下去了,他劝谏鲁庄公道:

    “主公,臣听说,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节俭是大德,如先君桓公一向节俭,可谓大德矣。奢侈则是大恶,臣以为主公如今所为,难免被人诟病是一种奢侈之为。

    甚至,有人还认为,这可能是先君桓公对主公您的嘱托,命令主公雕刻方椽,漆红柱子,从而让人误解了先君桓公,影响先君清誉,增添先君罪责,败坏国之礼数。主公难道不担心吗?”

    我们在讲鲁桓公时,没提过鲁桓公这个人生活上是否奉行节俭,但从史料的记录来看,鲁桓公可能是一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国君。所以御孙就直言进谏了。

    这位叫御孙的鲁国大夫,本如同大部分鲁国大夫一样,在八百年大周王朝历史风云里,如一粒谁也不会注意的尘埃,随着时光流逝,消散于无形。但他就凭着这一次对国君的进谏,令他青史留名,影响着现代的我们。

    让他流芳百世的,正是御孙关于节俭与浪费的这番进言。后来,御孙的话被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政治家司马光在他的传世名作《训俭示康》中引用,成为司马光教导其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一篇着名家训。

    兼于这篇家训太有名,我们摘录一段:

    御孙曰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共,同也;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。夫俭则寡欲,君子寡欲,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故曰:俭,德之共也。侈则多欲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;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。故曰:侈,恶之大也。”

    会背不?如果让笔者出高考语文题目,象这种优秀的文章,一定会录入题库!

    但鲁庄公会听御孙的话吗?道理他懂,他当然知道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,但自己并非刻意去搞什么铺张浪费,他需要向齐国传达一个信息:寡人宁可被国人诟病违反礼制,也要给来自齐国的姜夫人一个体现的、隆重的、风光的婚礼!以此表示寡人将疼爱来自齐国的姜夫人,也希望姜夫人能够为齐鲁世代友好作出伟大贡献。

    鲁庄公把对齐国的尊重、服从通过这次联姻进行得很彻底,为了迎合齐桓公心意,鲁庄公再一次做出了不合礼数的举动!

    在经历了一系列程序后,公元前670年7月份,鲁庄公亲赴齐国,迎新娘子哀姜姐妹回鲁国。

    这在婚姻中叫三书六证的亲迎,鲁庄公作为一国诸侯,亲迎完全不必要亲自赴齐国,他只需要在齐鲁边境上等着,齐国人会派人将新娘子送过来。

    这个礼数在传统的鲁国人看来是很重要的,因为只要哀姜未出齐国,就说明哀姜还是一位待字闺中的未婚女子,应称之为女人。但只要哀姜一踏上鲁国国土,说意味着她已经嫁过人了,应称之为妇人!

    但是,你鲁庄公却跑到齐国去亲迎,那哀姜从齐国都城出来到鲁国国境这一段时期,算未婚的还是算已婚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