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终于到了叶邑,巧的是,正好撞见叶公在断案。

    案情很简单。叶邑有一个叫张小三的年轻人,举报自己的父亲张大三盗窃了邻居一头羊。

    叶公升堂,由于铁证如山,张大山当场认罪,被关入大牢。

    张小三举报有功,被予以奖励,还对张小三举恶不避亲之举在叶邑全境予以通报表扬。

    孔子当时就连连摇头,他对众弟子道:“百善孝为先。张小三知道父亲张大三犯了盗窃之罪,理应隐瞒,这是孝。因此而告官,这是大不孝。叶公之贤,看来不过如此啊。”

    众弟子连连点头,又互相窃窃私语,孔子的话,一传十十传百,很快传到了叶公耳里。

    听说孔夫子到了叶邑,叶公非常高兴,他立即安排会见孔子。

    贤人会见的一应礼仪完成后,求贤若渴的叶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。

    孔子捋了捋须,对叶公道:“近者悦,远者来。”

    叶公听了连连点头,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,孔子一句话,道出了治国理政所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,以及实现此基本目标的必要措施。

    唯有想方设法增强国力民力,极大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,这才能使国内民众内心喜悦。

    也唯有国力增强了,民众喜悦了,就可以吸引国外的人们不断前来投奔。如此一来,国力更强。

    民心,才是最根本的治国理政。为政之道,在于民心,得民心者,必能得天下!

    孔子言简意赅道出了治国理政的精要,同时也暗示自己之所以来叶邑,正是因为你叶公治理有方,百姓安居乐业,自己才慕名前来。

    孔子,当然也懂得何为情商。向你叶公示个好,拍点小马屁,这不失什么面子。

    叶公非常感慨,他与孔子分析了一下春秋诸侯列国局势,叹了口气道:“不管如何,欲使近者悦远者来,极为不易。”

    孔子当然知道叶公之所以感叹,在这个春秋江湖,礼崩乐坏的年代,无论是周王室,还是诸侯列国,哪个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,为所谓的富国强兵而不择手段?

    为了自身的利益,礼仪道德皆可抛。

    从内心上讲,叶公是赞同孔子的以礼教治国理政的,但时代在变,孔子在这个时候推行德治礼教,并不能在一些国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
    其他的不说,单说楚国好了,楚国刚经历了一场几同于灭国的惨剧,想要真正实现对吴国的复仇,靠德治?

    见叶公叹着气,孔子想了想,轻声道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
    孔子想要表达的是,叶公呐叶公,你也别叹气了,只要坚持德治,必定会得到支持。

    现在,我孔丘就愿意支持你。

    但是,叶公真的会践行孔子想象中的德治吗?叶公是一个有德的人,但他深知,此时的楚国,包括他治理下的叶邑,靠德治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叶公,走的是一条法治的道路。

    叶公毫不掩饰自己的治国理念,他已经委婉向孔子表示了德治在这个时候太难了,因为人们都不讲德,而讲实际。

    讲实际,那就不能靠讲讲道理就可以使人们接受。人们更愿意接受的,是清清楚楚的约束,一是一,二是二,哪些是违法的,哪些是正当的。

    正如叶公所表扬的那个张小三一样,偷了羊的父亲,就应该被问罪,所以他应该去告官,这就是张小三所知道的正义,也是他的正直。

    而这种正义和正直,源于法制的约束。

    这种约束,与道德无关。

    在叶公看来,德治是在礼未崩乐未坏的前提下,人人才可以发自内心去遵守那些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,人们才会自觉去践行。

    但如今礼已崩乐已坏,要规范人们的言行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法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