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当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完毕以后,随之而来的就是待遇的确定。人们不停的劳作,都希望得到回报。选出更多的管理者,不能让他们白干活儿,必须有相应的报酬。

    在部落的游猎时代,族长、巫、狩猎队长和采集队长要分到最好的食物,这是由于他们要担负起族里的大小事务。一个有经验的族长能够找到猎物,一个出色的狩猎队长能指挥着大家获得更多的肉食,巫是族人生病时的唯一依靠,哪怕不怎么靠得住。

    在华部落定居以后,长老们以及各级组长队长所获的的优待很简单,用餐时的优先权以及长老房屋的优先权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物资的分配上,基本和众人差不多,吃的住的就没有什么区别。一些小组长也并不是一直担任其职务,只要发现更合适的人,石路就会撤换他。

    没有人会反对,毕竟当不当一个管理者都无所谓,吃的住的都和大家一样,干活不同而已。在普通族人心目中,只有族长和长老们,才算是管理者,这和过去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不过石路想做一些细微的调整,避免出现怠工的现象。如今已经有一些苗头,在食物充足,又温暖的时候,劳作效率就不是那么高了。这也是大荒原时代留下来的习惯。

    游猎时代的民族,由于食物保存不易,往往在获得一两天的口粮后,就会休息。这种模式,一是为了节省体力,二是为了节约食物。

    有时候几百人的氏族,一整个冬天都只能吃到很少的东西,但又要保证开春时有力量打猎。久而久之,族人也就形成了这种习惯,尽管人人都在忙碌,只是看到衣食无忧的时候,总有些惰性表现出来。

    石路把部落中的人划为几个等级,按照等级分配。族人是核心等级,拥有分配的优先权,管理者也是在族人中选,武装人员也是在其中选择。

    族人之外就是游民,游民与族人的区别在于不能参加管理者的选拔以及军队,分配也次一等。最后一等就是俘虏,他们作为被强迫者,还需无偿劳作。

    族人的管理人员中,长老会获得一套院子,平日的劳作中获得的工分将是普通族人的五倍。以此类推,各组长和队长也有了相应的待遇。

    石路通过收益的差别对待,让族里的分配初步打破了平均主义。暂时还只是让管理者获得更多的实物,相对于其他族人,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权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时代搞什么平等民主也不适合,大多数人也不愿参与。石路也就按照过去的传统办,出现族人都佩服的有能力的人,带到神庙里由巫占卜过后,石路决定是否使用他。

    在大荒原中,氏族和部落的族长和狩猎队长就这么选出来的,大家公认能力强,巫才占卜,接着族长决定。新的环节中加上了桑对人才的考察测试就没对传统改变多少。

    军队的待遇得到了明确的提高。普通士兵的待遇等同于非军事人员中的最基层队长的三分之二,受伤后拥有基本待遇。以此为基准,每一级就增加一些待遇。以后军每年的衣物将由部落免费发放,建立独立食堂,只提供士兵的饮食。

    今后士兵继续维持集体生活,只有军官有单独住房。不过士兵也不是终身,在服役期积累的积分能够在退役后享用更好的东西。

    暂时这些专门的武装人员虽然报酬比别人多,不过他们人数并不多,石路打算在训练中把他们当做指挥员培训,一旦情况紧急的时候,就可以带领普通民兵进行作战。

    加上未来由于探索的需要,安全的需要,动用他们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多。当大部分族人都安全的劳作而他们依然在拼命的时候,待遇就必须提高。

    随着生产的发展,未来还会从管理中分离出去一些内容,至少石路想把生产往更深的分工方向引导,而不是如今的模式。

    石路也担心,现在大家都在有组织的劳作,万一有一天,把农业和手工业完全分开。让他们自主的发展,现在的管理层会不会因为失去一些权力而不满。不过这会也顾不得这么多,只能稀里糊涂的先干着再说。

    桑也提到了一个问题。俘虏中的女人很愿意跟随华部落中的男人,因为那会获得更多的好处,也能少干一些活儿。特别是当初内务组选出的一部分人进入华村,负责打扫房屋、帮忙做手工的,更容易和族人接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