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他低声吟出一句诗来。

    当年,朱元章在开平王常遇春将北平收复之后,曾经写信一封,招降元顺帝,而且送信的使者,还是他元顺帝当年在皇宫中崇信的内侍中官,中官打着的仪仗,是当年元顺帝派遣使者去其他地方给臣子谕诏的仪仗,护送的官兵,许多还穿着大元官兵的铠甲。

    但是他们打着的旗帜,是大明的红旗!

    元顺帝接到信后,苦笑三声,当场作诗《赠吴王》一首,让使者带回。

    金陵使者渡江来,漠漠风烟一道开。

    王气有时还自息,皇恩何处不昭回。

    信知海内归明主,亦喜江南有俊才。

    归去诚心烦为说,春风先到凤凰台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海津镇本是一个小海港,元朝时候,这里就较为繁忙。

    在大明攻下大都,改为北平之后,这里的海船来往更加密切,如今这里已经是大明的“天津港”,专为迎接太子朱标等驾临,沿途诸卫所将士,全都举起旗帜,因要升国旗奏国歌,放鞭炮,所以周围许多老百姓都来了。

    大明建国十七年,太子亲自驾临燕云之地,这还是头一次。

    朱棣亲自巡视各处检阅部队,吩咐他们牵好牛马,并且约束百姓。

    至于周遭的老百姓,听闻大明太子驾临,也都过来看稀奇。

    燕云之地,自古百姓民风彪悍。

    而且此地多豪强。

    这豪强,说的是此地多宗族堡垒林立,老百姓以宗族为单位,修建堡垒自治,此事在元朝时期尤为明显,因为元朝施行包税制度,就像是草原部落的分封制,皇帝大手一挥,这一片归你了,税你随便收,反正我不管。

    这导致各地出现了许多豪强。

    而有元一朝,总共才开了十四次科举,三年一次,但是这十四次科举里,汉人中举的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这直接导致,汉人里有许多,豪强豪族,世代学习武艺,囤积田地粮食,打造武器兵器,而且知道兵书谋略和天下大事的人才,没有进入体制内。

    就算是中了科举的汉人,也不得重用。

    比如说施耐庵,大元朝一共百年科举里,汉人中举的屈指可数,他一代大才,硬是让他去钱塘县做个管教书的。

    刘伯温也是,博学多才,将他弄去浙江当闲职,管管教材。

    还有大部分的汉人中了科举之后,被弄去当家庭教师,管家,仓库保管员,图书馆管理员……

    众所周知,我华夏的教师了不得,自有国情在此。

    这样长期下来,汉人多智慧,又多人才,然而不得重用,没有上升阶梯。

    于是,豪强们很快就聚集起来办大事,所以在元末,如韩山童刘福通关先生之类的,并非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,他们能够和大元的正规军部队打的昏天暗地,几次击溃元军数十万人的围剿,是因为他们都是汉人大地主豪强,既有钱,又有人,而且闲的没事就练兵练枪,早就磨刀霍霍在准备干大事。

    如今的燕云之地,这种豪强还很多……

    燕云之地,自儿皇帝石敬瑭将这里割让给契丹之后,历经辽国,金国,蒙古人统治,导致老百姓对朝代变迭习以为常,今朝皇帝朝头坐,明日变换大王旗。

    当地的老百姓纷纷抱团组成宗族,村寨。

    不管是对蒙古人,还是对如今的大明,燕云之地的老百姓戒心都很强。

    一个燕云之地的少儿腰间挎着小刀,跨坐在树上,瞧着不远处明军旗帜招展,军威隆重,咧嘴笑道:“哎,你说这明军武庙里拜的真是岳武穆吗?”

    他所问的那树下少年也是腰间挎刀,十分彪悍。

    燕赵和山东等地,武风鼎盛,在元朝时候尤其猖獗,民间百姓行走道上,身上都披挂刀剑,防止被打劫,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还下了禁武令。

    到了元朝末期,这禁武令已经名存实亡,因为各地纷乱,老百姓出行纷纷带刀,甚至到了如今,这股风气在北方还未衰减,而因为北地常常被蒙古人侵扰,朱元章也并未下令禁止民间佩戴刀剑。

    老百姓们出远门,走远路,多要准备兵器在身。

    今日大明天子驾临,这些燕赵少年郎,纷纷穿着自家好衣裳,腰间佩着短剑小剑,做勇武状,出门来跟着军郎呐喊助威,瞻仰大明官兵威武。

    明初文人施耐庵所着水浒传,和尚道士,出行都腰间挂着刀,实则是北方山东燕云等地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一来这边拦路劫径的强人众多,二来民风彪悍,多习练武术。

    那树下的少年闻言,怒骂道:“你这憨货,岳武穆打的,那是你的祖宗!”

    树上挎刀少年却道:“那又咋了,说书人都说‘撼山易,憾岳家军难’,咱崇拜英雄还不成!”

    “再说,你家祖宗才是金人鞑子,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!”

    元朝丞相脱脱编撰宋史,采集了辽金旧人的言语,给了岳飞很高的评价,就这一句“撼山易,憾岳家军难”就足以彪炳史册。

    要知道历朝历代,编撰前朝史册,基本上是各种黑,元史也没少黑宋人,蔑称南蛮的事儿没少做,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密宗酒具,将宋朝皇帝的陵墓都挖了,他们在编纂史书的时候,本来没必要写岳飞有多勇武。

    他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,把岳飞写的不堪一击。

    但是蒙古人和辽金旧人,在岳飞死后许多年都感叹他厉害,史书也不吝笔墨,可想而知当年的岳飞有多勐。

    尤其是,岳飞还是北人,故而北地老百姓多少年来一直传颂他故事,多有说书人将岳飞忠义勇勐传颂,到了后世因为某个有麻子的满清皇帝极为喜欢听岳飞故事,形成了说岳全传故事,而当时的满清八旗武庙,承袭明制,一直拜岳武穆和关帝,边关将校卫所,都有岳武穆神像和关帝爷神像。

    但是此时,关帝爷还并未被封为武圣,一来三国演义还未流行,关帝被封为武圣,要到明朝末年崇祯时候,明初,但凡是有投军报国思想的北人,无不仰慕岳武穆精忠报国思想。

    那树下少年闻言大怒,骂道:“你是个鸟的汉人,你家族谱写着,你是辽东契丹迁来燕地,你这数典忘祖的憨货,那岳武穆,可没少杀你祖宗!”

    树上少年本来还想反嘴,忽然呆住,指着远处海面道:“哇,快看快看,好大的船!”

    上百艘战舰,浩浩荡荡,自海上驶来。

    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。

    那海上战舰,全都悬挂大明五爪红龙旗,红旗招展。

    战舰上的大明士卒,统一穿着新式的棉甲,亲卫士卒全都盔甲插着雉羽,威武高耸,而一线兵员全都带着铁盔,红缨招展。

    锦衣卫的大汉将军,在船上就将仪仗展开,这次为了彰显大明天子威仪,朱元章下令,将天子才可以使用的仪仗给朱标用,并且在应天府的官将中优中选优,专门挑选了数百名身材高大的仪仗兵,为的是给北地百姓,观瞻我大明太子威严。

    同时,最新式的盔甲,最新式的洪武一式,全都拉出来,彰显大明武风!

    而朱标则是身着明黄衮服,头戴冠冕,在文武群臣簇拥下,站在船头对岸上之人微微招手。

    头船靠岸后,有人递上舢板,开始放起了鞭炮。

    而大明的战舰,却对着天空,打起了空包弹。

    仪仗兵,手持挂着三棱刺刀的修长洪武一式,从船上先下来,待到鞭炮放完,对着天空鸣枪三次。

    礼炮,礼枪鸣罢。

    船上的大明锦衣卫大汉将军,个个都是身材高大魁梧之辈,先排列整齐,从船上下来维护秩序,他们一字排开,个个怒目而视,威严不可接近。

    他们的盔甲既好看,又贴身。

    看的少年郎们羡慕不已。

    手中的洪武一式,刺刀更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冷厉芒,松木的褐色枪身,修长,盈盈一握,是所有男儿汉梦想的尺寸。

    周围迎接的官吏和燕军士兵,都被这些仪仗队士卒气势所迫,纷纷后退。

    太子朱标,身穿衮服,虎步龙行,牵着身高已经到了他肩膀,穿着军装的朱雄英,从船上走了下来。

    他们面色凝重,威严不已。

    朱标先是眼神柔和,和在前方的四弟朱棣眸子相触,打了个招呼,随后举起手来挥舞了一番,喊道:“天日昭昭,护我大明!”

    “天日昭昭,护我大明!”

    “天日昭昭,护我大明!”

    周围带来的南军将官,纷纷卖力呼喊,而燕军士卒早已得到小船过来的将校命令,跟着一起呼喊,数万铁血军人的喊叫声,在这海港边上十分威武,声传四野,隆隆作响。

    混杂在人群中的色目谍子,蒙古遗民,俱露出惊恐表情。

    诸胡惊恐之下,直接跪伏在地。

    而之前树上那两个少年,则是热泪盈眶,举起手来跟着大喊,那挎刀少年望着人潮汹涌,红旗飘扬,眼中湿润呢喃道:“我要参军……”

    chaptererror();